8月25日,首列满载山西特色产品的“大同——俄罗斯谢利亚季诺”中欧班列驶离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以二连浩特口岸为核心的中欧班列“中通道”运行线路达到74条;8月18日,随着一声汽笛响起,满载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深圳)从深圳平湖南国家物流枢纽驶出,中欧班列(深圳)迎来开行五周年;8月16日,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一列载有休闲鞋、服装等货物的中欧(厦门)班列从厦门国际物流港缓缓驶出,标志着我国首条自贸区始发的中欧班列开通满十周年……今年以来,中欧班列继续保持稳定开行,保障了地区供应链的畅通,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走深走实。 

    构建经贸合作桥梁纽带 

    “我们最初选择的是空运和海运,后来了解到中欧班列在深圳开通后,我们立即决定尝试铁路运输。”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售后总监李晓曦说,中欧班列解决了海外运输时效性差以及成本高企的问题。通过海运到欧洲可能需要30~40天左右的时间,但中欧班列只需要20天左右,节约了近一半的时间。 

     5年来,中欧班列(深圳)的运输规模、线路、时效保障等通道能力持续增强,现已开通27条常态化运行线路,覆盖4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互联互通互惠的重要载体。 

    作为奔跑在亚欧大陆上联通陆上丝绸之路的“钢铁驼队”,开行5年来,中欧班列(深圳)经历了从无到有、织线成网的过程,在构建对外开放国际物流通道上不断拓展和扩容,不仅为中外企业带来商机,也为“湾区制造”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重要运力支撑。据统计,五年来,中欧班列(深圳)已累计开行859列,发运货物57.5万吨,货值达211.6亿元。 

    8月25日,一列满载挖掘机、轮胎、冰箱等中国制造的X8022次中欧班列,从位于山东胶州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鸣笛启程,预计15天可抵达俄罗斯谢利亚季诺站。 

    作为连接山东沿海各港口与内陆地区的重要枢纽,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目前已开通直达上合组织成员国20多个城市的跨境班列。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今年上合示范区开行中欧班列450列,创历史同期新高。 

    “近年来,中欧班列不断增加线路数量、提高运输效率、拓展服务范围、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这反映出在全球地缘政治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外贸仍然稳定向前发展,展现出强劲韧性。”FX168财经学院副院长许亚鑫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中欧班列覆盖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受益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中国同亚欧国家开展贸易合作的重要纽带。 

    打造共建“一带一路”旗舰品牌 

    历经持续的探索与发展,中欧班列已成为便捷高效、安全稳定、绿色经济的新型国际运输组织方式。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的生动实践,中欧班列为服务中国外贸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注入了新动能。 

    自2015年8月16日首列开行以来,中欧(厦门)班列已从最初的单一线路扩展至7条线路,辐射13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30多个城市,相比国际海运可缩短10~20天的运输时间,为电子信息、光伏组件等中国制造出口欧洲大陆提供了更加高效畅通的物流方案,木材、聚乙烯等货物也循着铁轨来到中国,实现了双向奔赴的贸易繁荣。 

    “我们是中欧(厦门)班列最早的运营平台之一,很高兴见证了班列的不断成长。”厦门国际班列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陈鹭超回顾中欧(厦门)班列的发展历程时说,“一开始,班列装载的主要是服装、陶瓷等小商品。现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各种高附加值产品源源不断加入进来。” 

    作为全国首条加入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项目的国际班列线路,中欧(厦门)班列为福建及周边企业搭建起了一条对接欧洲贸易的绿色通道。“加入项目以来,我们的电子产品搭乘中欧班列发往欧洲,在当地可以优先办理海关手续,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物流管理经理王为弟说。 

    据厦门海关统计,10年来,中欧(厦门)班列累计开行1378列,载货12万标箱,货值逾355亿元,货物种类覆盖电子、机械、日用品、生物医药等超千种。 

    在许亚鑫看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欧班列在共建国家间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联通作用日益显著。 

    “中欧班列的长足发展表明中国同共建国家间的贸易规模在增加。”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认为,中欧班列维护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张晓涛表示,未来随着数字经济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及中欧经贸合作机制持续深化,中欧班列的“织线成网”将更加完善,服务也将更加多元,覆盖国家作为全球经贸新增长极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