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信仰底色 致敬“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浏览量:1415 发布于: 2021-06-25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起来

在我国中部鄂豫皖三省之间

有一座绵延八百里的山脉

这就是大别山

一座革命的山、红色的山、英雄的山


28年红旗屹立不倒

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

创造了穿越时空的革命奇迹

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




巍峨的大别山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红色之山。这里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转折地。



▲位于新县境内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附近的英雄山八面红旗雕塑。

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勇猛威武、能征惯战的红军部队,走出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469位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开国将领。这里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和“将军的故乡”。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用鲜血和生命锻造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1947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以破解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邓小平向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在三个月内,陈粟、陈谢能大量歼敌,江汉、桐柏及豫陕鄂区、淮河以北地区能深入工作,对全局则极有利。”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编写二野战史的老同志时讲,解放战争时期有很多重担,最重的担子是挑挺进大别山这副担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党组织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在发动武装起义和创建根据地之初,即着手建立革命政权。在根据地逐渐形成了省、特区(道)、县、区、乡、村六级苏维埃政权,大别山广大穷苦人民第一次成为社会的主人。


              

1938年1月,邓小平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这是129师领导人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合影。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党和军民始终能够保持自立自强、求实创新的宝贵精神,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别山斗争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在大别山实行土地改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分巩固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以及保护工商业等政策的建议。“大别山经验”为党中央制定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大别山曾经历四次主力部队转出,而每一次主力离开后仍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守大别山。为了砸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大别山区英雄儿女们矢志不渝、革命到底,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以悲壮牺牲造就苦难辉煌,让中国革命的红旗始终在大别山上空高高飘扬。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3万人分三路向大别山挺进。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大别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牺牲近百万人,仅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可谓“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董必武在其90岁生日的诗作《九十初度》中写道:“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这是大别山人坚定理想信念、不屈不挠斗争的最好注解。

一百年来,大别山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牢牢镶嵌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光辉链条中。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大别山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中国革命珍贵的遗产,大别山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去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在线客服